【世界播资讯】真相|养娃路上99%的崩溃,竟是源于“知识诅咒”!

2023-03-22 09:27:47     来源 : 晴天妈妈千万亿

如果给广大家长的烦恼列个榜单,辅导孩子做作业必然稳居前三!


(资料图)

对大人来说轻而易举的加减乘除,为啥给讲了无数遍孩子却还是学不会?

为什么简单的内容,却怎么都教不会?

其实真不怪娃笨,而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可能陷入了“知识诅咒”!

1990年,斯坦福大学的伊丽莎白·牛顿博士曾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游戏研究:

她把参与人员分为“敲击组”和“猜测组”,两两配对。

敲击组的学生会戴上耳机,跟随听到的音乐旋律,用手在桌子上敲出节奏,而猜测组的学生负责猜出对应的歌曲。

因为博士选择的都是生日歌、小星星和国歌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曲子,所以实验前“敲击组”预测:答对的概率约50%左右。

然而,全部曲目演奏完毕后,“猜测组”的正确率居然仅有2.5%!

为什么会这样呢?这源于敲击组和猜测组脑中的认知差距,难度可想而知。

这个实验很好地诠释了“知识诅咒”:

你已经知道答案的前提下,总觉得别人能很快也知道。但事实上只有2.5%的情况下,对方能秒懂。

不是娃笨,是因为知识诅咒。

这也是为什么,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时,非常容易抓狂,尤其是那种学历又高、学习能力又强的家长,经常把知识点一股脑讲给孩子听,却忽略了孩子的真实能力和认知水平!

说人话,你知道的越多,你被诅咒的越深。

问题来了,如何打破知识的诅咒?

高大上的方法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,咱们课程和直播给大家讲了太多太多实操,咱们先来换位思考,想想如果我是孩子,我会怎么做?

先分享一段我和孩子的学习经历——

有一年,千姐喜欢上了轮滑,我自然乐呵呵的带着她一周三次去溜冰场。一合计,从换鞋入场,上课,练习到穿脱离场,要2个多小时。不知怎么想的,我也换上了鞋,下了冰场。

我会滑冰吗?当然不会!

要知道,整个冰场除了上课的孩子和教练,没有别的菜鸟成年人。家长们就像动物园的游客,都在冰场周围,各自抱着孩子的水壶,低头刷着手机。

刚上场,我鹤立鸡群的站在孩子们中间,非常引人侧目。但是,来都来了,千姐学的那么快,还那么认真,不能丢人吧!咬牙坚持。

第一天的两个小时基本都在扶墙走,总有家长看着我,一脸不解。

第二天,我可以不扶墙龟速前进,和挪动没什么区别。

第三天,我基本可以大步滑动。

第四天,第五天…

第一周结束的时候,我居然可以自如的滑冰,至少不再担心摔倒。而此时的千姐,早已经学会了转圈、倒滑,完全是个小教练,还指点我的动作。

几周过去以后,每次滑冰都有家长和我说“你进步好大啊,太厉害了,和孩子一起学”。

那些天和孩子一起学习,不仅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,也让我知道了,亲自下场、感同身受是什么样的体验。

【结合这次和孩子的滑冰学习,我能感受到自己平时有可能陷入了“知识诅咒”】———

感同身受,别自以为是

孩子学习新技能的速度,比我们成人其实快多了。不要嫌弃孩子蠢和笨,也不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衡量评价新知识,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要求孩子,其实换做我们学习新技能,表现不一定好到哪里去。

辅导作业时,由于孩子的阅历和学识往往处于“低阶”,双方想要顺利沟通,我们有时候需要切换成“傻瓜模式”“初学者语言”,用孩子的起点、语气、接受程度来交流,用孩子的认知水平去教。

从零开始

当我们真的面对一项新技能的时候,对于不擅长的事情也会恐惧和焦虑。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,或许我们永远无法重新成为孩子,但却要不断地去思考“孩子究竟经历了什么”。

当孩子说“我不会”“我好怕做不好”,我们也要暂时“忘记”自己曾获得的知识,当个小白一样和孩子一起学习、克服困难。

把大脑借给孩子

“好好学习”“你作业做完了吗”“老师上课没讲吗”……日常生活中,但凡有孩子的地方,总会充斥着这样的叮嘱和提醒。这些话谁都会说,但只有自己在真正经历的时候才能发现其中的艰难。

日常辅导作业,我们总会过度的担忧和提醒,经常给孩子过多压力,让孩子不堪重负,只会机械式执行家长的命令。不如友善提醒:

“我们再来试一遍?”

“你看看还需要妈妈帮你做些什么?”

“要不要试试把今天学的总结一下?”

仔细想想,我们很多的沟通问题,都是“知识诅咒”的魔鬼实验。

老板觉得“员工应该知道”

夫妻直接觉得“TA应该这样做”

老司机上路看到新手“这不是常识吗?”

其实,不是的。意识到知识诅咒,才是我们打破傲慢和偏见,有效沟通的开始。

你和娃,被知识诅咒了吗?

标签:

推荐文章

X 关闭

最新资讯

X 关闭